清明節與祭祖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掃墓節、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
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
、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的由來?
目前最常見的源頭有: 晉文公與介之推一說、漢高祖劉邦說。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可能與寒食節有關。民間傳奇稱,晉文公為了紀念大臣介之推對晉國的貢獻把寒食節的翌日定為清明節,也形成了寒食節(4/3)與清明節(4/4)兩種節日。有些地區在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稱上巳為小清明
      

而掃墓祭祖的習俗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高組劉邦說的起源也有提到掃墓的相關活動掛紙、培墓

 

掃墓常見的掛紙,民間傳說稱:劉邦經過多年戰爭欲返鄉掃墓,卻找不到自家祖先的墓地,便心生一計讓手中紙撕碎使其隨風飄去,並祈禱上天最後飄到的地方必是自家的祖先,而最後也成功讓劉邦找到自家祖先。
 

「培墓」也就是掃墓、墓祭、祭掃或上墳,。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民間傳說稱:劉邦每年都會在清明時期去掃墓,而民眾也紛紛效仿在清明的節氣進行,可能因此產生了清明一定要進行掃墓的習俗模式。

 

        看到這幾個分享小故事,也希望可以讓大家更了解清明節的相關習俗的演變與小知識,能了解到節日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