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到了,又可以吃到好吃的粽子了!

米是台灣人最常吃的主食,大家平日買米的時候,相信也會對各式各樣米的種類感到好奇吧! 今天來和大家介紹米的相關知識。

 

#品種

以米質特性來區分,台灣稻米可分為三大類為(音,同仙)米(在來米)、粳米、糯米,它們是依據吸水性、膨脹性、黏性來區分。

梗米也稱作「蓬萊米」, 它的樣子是圓圓短短的,口感軟硬與黏度適中,基本上用於做正餐、壽司,是日治時期才研發的稻種,時至今日也是台農、台梗系列改良的主要品種,所以我們一般吃飯的米大多是屬於這種梗米。

梗米 (圖源-農傳媒)

秈米俗稱為「在來米」,本身形狀細長、透明度高,煮熟後吃起來口感硬硬的,較乾、較鬆、不黏,也是最早從大陸引進的稻種,基本用於製作蘿蔔糕、米粉、粄條的原料。

秈米 (圖源-農傳媒)

糯米,依形狀還能再分為「圓糯」、「長糯」,生米的顏色呈現不透明狀,煮熟後米飯較軟、較黏。但不直接當主食食用,因此多用於製成米食點心,如:米糕、粽子等等。

糯米(圖源-shtterstuck)

 

#加工區分

若把原物料的稻穀以加工方式區分,米也分為三類,分別是:糙米、胚芽米、白米

 

不管是哪一種米種,只要稻穀僅進行「脫殼」步驟就稱為「糙米」,糙米會保留住米中大部分的維生素跟營養,但口感如同名稱一樣很粗糙。

 

(圖源-shtterstuck) 糙米

將糙米再進一步去除部分米糠層,便成為「胚芽米」,胚芽米留住部分種皮跟胚芽因此營養程度跟口感會介於糙米與白米之間

圖源-網路) 胚芽米

再將胚芽米做最後加工後去除胚芽後,留下的胚乳就是市面上常見的「白米」了。由於白米口感最佳、最香甜,但營養最低,只剩下大部分澱粉與少量蛋白質,也是減肥人士最厭惡的精緻澱粉。

白米(圖-網路)

 

台灣米產來源圖 (農糧署)

 

#耕作方式

「有機耕作」不使用化學肥料、除草劑、農藥、畜產飼料添加劑,講究順應自然的生產方法,許多人認為有機耕作可維持生物多樣性,生產出對大自然友善的農產品。

 

「友善耕作」不使用化學藥劑,在狹義的定義及法令制度上只需要為消費者把關,確保生產者不使用化學的農藥、肥料與除草劑,生產出對大自然友善的農產品。

 

「慣行農法耕作」就是現代農民普遍使用的農業耕作方法,透過農藥來殺菌、殺蟲、防蟲與抗菌。它是一種惡性循環,所有的病蟲與細菌,會由於農藥的不斷使用產生抗藥性,導致農藥越用越重,不然就難以產生效果,到最後使整個生態環境都會受到破壞,台灣土地再這樣利用下去,將來恐怕會產生糧食危機。

 

 春好芯推廣有機農作物近期和芯耘有機農場進行合作,推薦你用心、用現代化機械、用有機履歷管理、用恆溫恆溼穀倉保存穀粒,待出貨才脫殼包裝出售,品質要求不假手他人。
農場透過自給自足的微生物生態農法種植稻米,讓稻米在無農藥、無化肥環境中生長,強化免疫力系統並降低病蟲害,讓週邊生態環境更加多元化。不僅是零農藥、無重金屬殘留,也通過SGS的驗證,完整的產銷履歷讓你食用安心。

 

 

 

 

而最棒的就是春好芯也利用有機米研發出的食品-米米香系列

 

分成蔓越莓、咖啡、海苔、綜合堅果四種口味。每一口都能吃到實實在在的有機米跟佐料。

 

希望今天的芯學報可以給大家對米有多一點了解跟嘗試。